close


  救援官兵第一時商務中心間挺進震中。(李進 攝)
  央廣網昆明8月25日消息(記者李健飛 通訊員李進 楊亮亮 樊應龍)地動山搖,牆倒屋塌。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震打破了雲隨身碟貴高原的寧靜,讓雲南魯甸這片祥和的土地蒙受了空前的災難。
  16時40分,雲南預師一邊向上級請戰,mSATA一邊吹響“集結號”。
  18時25分,雲南預師分別從昆明、楚雄、曲靖三個方向向災區機動,首批由現役與預備役官兵混編組成的170人應急救援分隊於18時microSD15分出發, 後續力量開始集結。
  4日9時40分,成功救記憶體模組出第一名幸存者楊國榮。
  10日11時,該師4台滿載救援物資的輪式全地形車將2噸應急救援物資安全送達魯甸縣火德紅鄉。這是全軍首次成功運用輪式全地形車參與地震救援。
  ……
  一串串數字揪著每一個人的心,一個又一個的訊息,讓人驚嘆新的速度,正是創造的這種新速度給魯甸這片死寂之地帶來了新生。
  “覺可以不睡,飯可以不吃”——
  救人永遠放第一位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
  警燈暴閃,星夜兼程。接上級命令後,這個師按照“五個第一時間”要求(第一時間獲取情報信息、第一時間完成動員集結、第一時間到達任務地區、第一時間上報實地情況、第一時間投入救援行動)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緊急集結兵員、檢查車輛裝備、裝載物資器材……1個小時25分鐘後,首批由現役與預備役官兵混編組成的170人應急救援分隊分別從昆明、 楚雄、曲靖三個方向向災區機動,師長餘陽親自帶領先遣分隊急赴地震災區。
  速度決定戰鬥力,戰鬥力決定生命。一聲令下,一聲哨響,千軍萬馬動若風發,齊裝滿員衝鋒陷陣……僅5個多小時,第一批救援人員便抵達震區。
  歷史銘記這一刻:2014年8月4日9時40分。連續17個小時,救援官兵們沒休息過一分鐘,沒進過一粒米,但大家還是想方設法救出第一位幸存者楊國榮。
  預備,也要時刻準備上戰場。這一觀念,平時從師長政委到普通一兵,從領導到科員,從員工到農民,在該師每名官兵頭腦中根深蒂固。用師長餘陽的話說:“戰爭面前沒有現役與預備役之分,動員集結號就是衝鋒令。穿上軍裝上戰場,既是使命所需,又是職責所系。”
  為此,平時他們根據可能遂行的任務要求,明確任務分工,研究制訂具體措施。近年來,他們開展聲勢浩大的人裝編配編組大整頓,教育引導大家牢固樹立“編組是第一戰鬥力”的觀念,舉一反三向“照顧人情編、一廂情願編、脫離實際編、生搬硬套編”等不實之風說不,真正以精準定位實現與戰場的無縫對接。同時,師黨委主動與預編單位昆明天波通信工程公司協調,借助其設備和人力資源,成立了應急救援通信保障分隊,把“全球通”“動中通”“攏中通”變為現實。
  空中俯覽的魯甸紅石岩堰塞湖畫面讓全國人民為災區群眾安危提到了嗓子眼,龍頭山鎮龍泉村的空中全立體慘景讓更多的人難以抑制悲情的心,一幅幅最真實的災情畫面留在每一個人的腦海,而這些畫面正是被譽為震區“放鷹人”的通信保障分隊分隊長、昆明天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紹坤帶領隊員操控六翼無人機完成的,這些畫面、數據為各級指揮員提供了有力依據。
  災情面前,時間就是生命。在魯甸地震發生不到6個小時,該師第一梯隊就從350公裡外的昆明抵達地震災區魯甸縣沙壩村。而“9.07”彞良地震時卻是另一番景象:接到省軍區命令後,一中隊迅速往彞良方向機動,當車隊浩浩蕩盪駛出營門,卻由於昆明城區道路堵塞,耗時2小時才到達高速公路收費站,不少官兵痛心疾首:“如果把堵車的時間用於搶救被困群眾,能多救出好幾條人命呀!”事後,師黨委一班人主動與地方黨委、政府和省交警總隊協調,由省交通廳、省交警總隊、省公路局等單位聯合下發了《部隊應急救援行動道路保通施行方案》,建立長效交通保通保障機制,將到達收費站的時間縮減到30分鐘,為應急救援贏得了寶貴時間。
  有了金剛鑽,敢攬瓷器活。該師黨委在梳理近年來部隊參與應急搶險任務的經驗教訓時發現,機動能力已成為應急搶險的關鍵一環。據該師參謀長蔡正紅回憶,在2012年“9?7”彞良地震救援行動中,由於道路被毀,該師車隊只能在崎嶇的山路上盤旋。當遇到一處特別危險的路段時,多數駕駛員都不敢前進,最後只得由幾名經驗豐富的老駕駛員逐一將車開過去。為此,該師採取不打招呼、不分天候的方式,常態化組織駕駛員緊急拉動實戰化演練,途中設置特種勤務駕駛、複雜路況駕駛、失控車輛駕駛、坡道濕滑路面處置、突發情況規避等險難課目,錘煉保障硬功。
  應急救援任務基本環境惡劣、條件艱苦、時間緊迫,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對救援人員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此,該師先後多次組織了實戰背景下的實兵實裝應急救援演習暨“勇士杯”比武競賽。為設置複雜逼真的實戰環境,他們從新聞錄像中剪輯出災區群眾哭喊的片段,用廣播在賽場播放;把雞血抹在假人或扮演傷員的官兵身上,讓參賽救援人員直面鮮血淋漓的場景。
  “到了災區,你才會發現,死亡離你是那麼近,如果沒有一顆勇敢的心,就會被災區慘狀帶來的恐懼感擊垮。”該師副參謀長、應急救援大隊大隊長劉照軍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救援隊員,平時不僅要練技能,還要“練心”。為此,該師把地方心理專家編入部隊預任崗位,平時組織官兵學習心理知識,執行任務時隨隊出征,助力官兵剋服心理難關,在心理專家的心理疏導下,救援隊員剋服恐懼心理,全力投入救援行動。
  一路險情,一路開進。8月10日上午11時35分,該師政委王恩富帶領4台滿載救援物資的輪式全地形車將2噸應急救援物資安全送達魯甸縣火德紅鄉,這標志著我軍首次運用輪式全地形車參與地震救援的活動成功實施。談及此次運用全地形車運送救災物資的意義時,王政委高興地說:“在地形複雜、路況惡劣的條件下,運用全地形車轉運傷員、運送物資,既是對其運力、越野性能的充分利用,也是部隊在參加重大救援任務時科學施救、高效施救的充分體現。”
  “行動要有主心骨,救援要有精氣神。”——
  救災戰場也是政治工作戰場
  “高山傾斜,村莊下陷,房屋倒榻,百姓罹難……同志們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挺身而出、勇往直前、攻入震中解救被困群眾!大家有沒有信心?”“有!有!有!!”8月4日6時,該師各中隊突擊隊隊員準備徒步挺進震中前,餘師長拿起喊話器為大家作動員,官兵們個個褪去了困意,精神抖擻。
  “8.03”地震發生後,該師師機關直屬隊、炮兵團、高炮團同時奔赴災區,組成了一個臨時戰鬥集體。4日晚上,當完成救援任務的部隊匯合在龍頭山鎮沙壩村,由師長餘陽組織召開第一次臨時黨委擴大會,全面領導全師部隊救災行動、抗震救災政治工作、後勤與保障工作,明確指揮關係、任務區分、保障方式等。在每個中隊設一個臨時黨支部,發揮其一線戰鬥堡壘作用,建立“黨員突擊隊”,帶領所屬官兵全力投入抗震救災行動中去,為迅速展開救災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領導基礎。
  “救災到哪裡,戰鬥堡壘作用就必鬚髮揮到哪裡。”安排完留守工作後,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的該師政委王恩富在第二次黨委擴大會上說。在進村入戶階段,該師救援隊抽調精兵強將,按照專業類別分別成立了物資運輸、拆除危房、宣傳教育、心理服務、醫療服務等五支分隊,每一個分隊有一至兩黨小組,炮兵團團長鄭吉蒼、高炮團政委靳衛新任支部書記率先垂範,帶領官兵衝鋒在災區一線,為群眾排憂解難。
  臨時黨委不臨時,堡壘作用照樣強。為了發揮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各臨時支部利用移動通信發佈抗震救災短消息,把上級指示、典型事跡、搶險自救常識等編成手機短信,直接發送給一線救援人員;利用微信將救災新聞報道成果發給救援骨幹,通過救援間隙給大家看,使大家人人學典型,個個爭先進;利用小廣播、小板報等形式進行戰地報道,鼓舞士氣,激揚鬥志。
  災難發生後,面對親人遇難、家園被毀等現實,災區群眾一時陷入極度悲哀和絕望,有的人緘默不語,有的人絕食,有的人哭泣不止……心理傷痛在群眾心中肆虐。為此,有了“9.7”彞良地震救援的經驗,該師成立了由政治部幹部科長張忻、秘群科幹事薛蓮、宣保科幹事吳青和5名預任軍官、現場心理干預專家一起共8人組成心理服務分隊。
  身體上的傷痛看得見,心理上的傷痛卻更危險。他們第一時間走訪各醫療點,為了幫助災區群眾消除心理陰霾,重建“心靈家園”,這個心理服務分隊猶如心靈衛士,用溫暖的行動、滿滿的愛,每天這樣往來魯甸縣數家收治受傷群眾的醫院和災區一線,已對700餘名不同行業人員進行分類評估,累計對傷員進行心理干預128人次,現場傳授醫護人員心理護理知識365人次,與390餘人建立聯繫方式,發放災後心理救援手冊及資料1100多份。
  一碗清水麵條,尊重回族清真飲食習俗;一個蘋果不少,贏得災區群眾一片贊揚。據該師政委王恩富介紹,為維護好救災中的群眾紀律,師里第一時間專門制定5條具體規定:救災過程發現財物,第一時間報告;危房清理拆除排險必須經房主允許併在現場方可展開;清理出來的財物必須逐件登記;不允許私自接受災區群眾慰問品,迫不得已接受的必須按等值物價付錢;每個點位指定了一名原則性強的同志擔任群眾紀律監督員,確保執行群眾紀律不留死角。
  “保障延伸災區一線,加速軍地救援效率。”——
  既是服務隊又是戰鬥隊
  廢墟的殘圭斷璧,挖機搖擺轟鳴,救援隊員揮汗如雨……這一幕幕的實時救援圖像都來自該師通信科科長田丹、參謀楊冬雲、戰士馬致遠的密切配合,為了尋找某型衛星定位,他們“上躥下跳”,利用3D影音傳輸設備連續100多個小時將現場畫面傳給成都、昆明兩地兩級軍區指揮部,為首長決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沒想到救援第一線都能夠加上油,真是太給力了!”8月5日上午,紅十字會藍天救援隊隊員黃雲華為救援車加滿油後,高興地說,“多虧了你們的流動加油車!”
  地震發生後,該師後勤部迅速啟動應急救援後勤保障方案,針對以往遇到災區加油難問題,後勤部領導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安排兩輛加油車從駐地裝滿油料馳援災區。進入災區第二天上午,該師及時派出加油車,安排好人員,兵分兩路在災區一線巡迴流動,為軍地救援車隊提供上門加油服務。
  在加油現場,筆者看到,許多軍地救援車輛正在排隊。“災區所有救援隊的需求,就是我們的保障任務。”該師後勤部部長楊華全說。截至目前,該師後勤部派出的兩輛加油車,已幫助災區一線百餘輛救援車加油,為一線救援隊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震發生後,由於交通因山體塌方造成阻塞,導致震中群眾和救援人員的生活保障特別困難。為了讓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儘快吃上熱飯菜,該師後勤保障中隊派出相關保障人員在縣城採購一批食材,將一輛野戰炊事車開往震中。8月5日16時10分,通過大家共同努力,炊事車在離沙壩村近5公里左右展開,野戰飲食供應點開設成功。一個小時後,120餘人的熱飯菜烹制完畢,該師軍需科科長康禮軍帶領5名戰士採取人扛肩挑的方式,沿途分發熱飯菜。據統計,當晚,炊事班將熱食保障延伸到其它附近3個村寨,共解決了近340多名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的吃飯難題。
  8月7日上午,該師車輛維修分隊駕駛一輛野戰車輛維修方艙進入災區一線,為軍地救援車輛進行維修保養。在魯甸縣龍頭山鎮、沙壩等災區,已經奮戰三天的救援人員高興地說:“這樣的搶修隊,真是替我們排憂解難。”
  地震發生後,軍地救援隊聞令而動,迅速奔赴抗震救災一線。由於救災車輛動用頻繁,加之災區維修保障能力不足,公路沿線常出現車輛拋錨、駕駛員獨自搶修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該師裝備部部長周勇緊急從修理營調來一輛野戰車輛維修方艙,同時從預編修理廠抽調精幹車輛維修技術骨幹組成搶修分隊開赴災區。
  進入災區後,搶修分隊按照 “主動保障、靠前保障、巡迴服務”要求,迅速與救災各單位取得聯繫,主動瞭解救援車輛類型、裝備器材型號等情況,科學預測需求,及時補充10餘種車輛裝備維修器材。經過努力,車輛維修點在災區順利開設完畢,採取“定點保障、伴隨保障”的方法,及時對過往救援車輛進行維修保養。
  8月6日10時許,搶修分隊接到一個電話:前往沙壩方向的公路上有一輛地方救援隊車輛出現了故障,請求立即派人搶修。該師立即派出搶修分隊駕駛野戰車輛維修方艙向指定方向疾馳而去。檢測、修理、更換配件,不到半個小時,搶修分隊就將該車輛的故障一一排除。據統計,截止目前,搶修分隊已為災區80餘輛軍地救援車進行維修保養,贏得大家廣泛好評。
  假如沒有那一箱油,車和救援隊員只能徒步前行;假如沒有那一餐熱食,救災人員和受災群眾就少了一絲與天災抗衡的力氣;假如車輛沒得到維修,只能丟在路邊……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正是有無數像該師這樣有著“大局胸懷、細心部署”的救援隊伍,才會創造“魯甸速度”,才會在烏蒙山區的高山峽谷中匯成大愛暖流。  (原標題:雲南預師抗震應急尖兵:讓“第一時間”更快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h13fhkrh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